FCR与提单的区别

导读:关于FCR与提单的区别 还有不少人可能还不明白,而曦枫林本文便为大家介绍:FCR与提单的区别。另外如果在本文你没找到你想要的还可以通过文章底部的标签按钮查找更多关于【FCR与提单的区别】的内容哦。

FCR与提单的区别

前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五个统筹”出发提出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其中之一就是统筹区域发展。所谓统筹,意指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立足全局,从整体上统一谋划,统一推进。从南通具体情况看,海安、如皋、如东(简称北三县)经济发展在全市相对滞后于通州、海门、启东(简称南三县),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南通经济“一个崛起,两个提升”目标的实现。2005年是“十五”计划完成的最后一年,同时面临着“十一五

FCR与提单的区别-图1

”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因此,“十一五”期间,如何促进北三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加速推进南通整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南通北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与南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数据对比入手,分析南通市南北区域差距扩大的原因和“十一五”期间北部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及面临的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十一五”期间加快南通北部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若干具体对策,以供参考。

差距篇

一、南通市北三县与南三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比较

南通市南部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快速,上升势头强劲,其发展水平在苏中地区处于一流水平。2002年南三县GDP总量分居苏中一、二、三名。北三县与南三县对比,从某种角度说是边缘区域与发展极的对比,也是与苏中先进县(市)的对比,由于上海、苏南对北三县和南三县扩散效应不同,因此,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比较大:

1、经济总量比较20世纪90年代,南通市北三县和南三县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1990年北三县地区生产总值为南三县的86.3%,“八五”期末(1995年)下降到68%,“九五”期末(2000年)继续下降到60.6%。与此同时,北三县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也呈下降趋势。1990年北三县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为35.5%,1995年下降到33.1%,2000年进一步下降到29.4%。另一方面,曲线图还显示,北三县经济总量比重下降趋势在“十五”前三年得到初步遏制,2003年北三县地区生产总值为南三县的60.8%,略高于2000年,占全市比重为29.3%,与2000年基本持平。

2、产业结构比较经济总量的差距相当程度上来自于产业结构的差距。从自身比较,经过前两个五年计划的努力,北三县产业结构显著改善,但与南三县差距依然存在。1990年北三县三次产业构成为:45.3:32.9:21.8,南三县三次产业构成为:36.3:42.1:21.6,北三县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比南三县高8.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比南三县低9.2个百分点,45.3%的农业产业高比重表明北三县在改革开放十多年后,仍处于从初级产品向工业化初期的过渡阶段。经过“八五”、“九五”两个五年计划的努力,北三县这种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产业结构有了显著改善,2000年与1990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28.2%)下降了17.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36.8%)增加了3.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35%)增加了13.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南三县在“八五”、“九五”及“十五”中期,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南北三县的产业结构差距依然存在:2003年,北三县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比南三县高9.3个百分点(90年代初差距8.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比南三县低7.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比南三县低2.1个百分点。这表明,尽管北三县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但南三县结构优化的力度更大,21世纪初,南、北三县的产业结构差距在一个新的水准和平台上并没有消失,甚至在某些方面的差距还在扩大。

3、二元经济比较由于北三县原有城镇化和工业水平滞后,二元经济反差较大。1990年,半数以上(53%)的农村从业人员集中在传统种植业中,经过近两个五年计划及“十五”前三年的努力,北三县城镇化、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表现在劳动力流向上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一是农村劳力不断向城镇转移,但转移速度仍慢于南三县。90年代以来,北三县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流向城镇的劳动力约有23.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同期南三县农村流向城镇的劳动力约有3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5%。二是农村内部劳动力不断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经过“八五”、“九五”两个五年计划的调整与发展,北三县种植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由53.1%下降到45.1%,下降了8个百分点,“十五”前三年继续下降到38.6%,下降了6.5个百分点。1990年,北三县工业、建筑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1%,90年代以来,北三县农业劳动力仅转向工业和建筑业的劳动力就有13.3万人,2003年,北三县工业、建筑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增加到32.5%,比1990年增加了11.5个百分点。三是在传统农业内部,劳动力不断由种植业转向养殖业。1990年北三县传统农业劳动力中,养殖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18.2%,比南三县(10.2%)高8个百分点。2003年北三县传统农业劳动力中,养殖业劳动力占20%,比南三县(15%)高5个百分点。

4、固定资产投资比较区域经济发展的快慢一般来说和固定资产投入的多少成正相关,比较近五年南通市南、北三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99-2003年北三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为420亿元,平均每年投资84亿元;同期南三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为638亿元,平均每年投资128亿元。北三县近五年投入为南三县的三分之二,总量相差218亿元,均值相差44亿元。比较资料还显示,北三县近五年固定资产投资逐年递增,与南三县的差距也呈不断缩小的趋势。

5、经济外向度比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沿海地区经济的外向度愈来愈高,北三县近十年来引进外资实际金额累计达到5.9亿美元,平均每年引进外资5917万美元;同期南三县引进外资累计为8.4亿美元,平均每年引进外资8388万美元。北三县近十年引进外资为南三县的七成,总量相差2.5亿美元,均值相差2471万美元。外贸出口方面,北三县2003年为42547万美元,为1993年(5539万美元)的7.7倍,年递增22.6%,南三县2003年为72780万美元,为1993年(7875万美元)的9.2倍,年递增24.9%。近十年北三县外贸出口累计达27.2亿美元,为南三县(43.1亿美元)的63%,绝对差距为15.9亿美元。

6、经济效益比较现阶段地区产业活动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工业经济活动上,这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地方经济的摇钱树。上世纪90年代初,北三县利税总额(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口径)为2.3亿元,为南三县(4.5亿元)的52.1%,经过近两个五年计划及“十五”前三年的努力,北三县利税总额(规模以上工业口径)增加到15.9亿元,为南三县(34.67亿元)的45.8%。北三县与南三县工业经济效益的差距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北三县工业企业个数不如南三县多,2003年末,北三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44个,比南三县(884个)少140个;另一方面,北三县工业企业创利税能力不如南三县强,北三县平均每个规模以上企业创利税为213.6万元,为南三县(392.2万元)的54.5%.以上资料表明,北三县的工业经济活动不如南三县活跃,表现在无论是企业数量、规模还是效益均与南三县有较大差距,利税总量和均量都只有南三县的一半左右。

7、财政状况比较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成果和公共效益的一个主要方面体现在政府财政收入中。1990年北三县财政收入为3.09亿元,与南三县(4.74亿元)的绝对差距为1.65亿元,1995年这一差距扩大为2.49亿元,2000年扩大为6.26亿元,2003年进一步扩大为8.28亿元。但从相对差距观察,北三县与南三县的差距在缩小,1990年北三县的财政收入为南三县的65.2%,2003年为76.1%。这主要是近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北三县财政收入基数小,递增快,年平均增长率为17.9%,比南三县(16.5%)快1.4个百分点。从全市财政状况比较,随着市区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南三县财政占全市的比重趋于下降,1990年南三县财政占全市比重为37.4%,1995年、2000年、2003年分别下降到36.2%、32.6%、29.7%,从九十年代初至今下降了7.7个百分点。北三县财政占全市比重虽然也在下降,但从九十年代初(24.3%)至今(20.9%)仅下降3.4个百分点,北三县财政占全市财政比重下降的幅度和速度显然比南三县要小得多,慢得多。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衡量区域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九五”及“十五”前三年,北三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直高于南三县:1995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4.78%,高于南三县(4.35)0.35个百分点;2000年北三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15%,高于南三县(4.88)0.27个百分点;2003年北三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8.95%,高于南三县(7.14)1.81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北三县经济规模虽不如南三县大,但其财政收入与经济活动的比例结构比较均衡。

8、人均水平比较1990年北三县人均GDP为1339元,为南三县人均GDP(1471元)的91%。近十多年来,这一差距不断扩大,“九五”期末,北三县人均GDP为4317元,为南三县人均GDP(6209元)的70%,“十五”期末,北三县人均GDP为6092元,为南三县人均GDP(9813元)的62%。到2003年末,北三县人均GDP为8439元,为南三县人均GDP(14086元)的60%,虽然北三县与南三县GDP人均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所缓和,但绝对差距已经拉得相当大。与GDP人均指标高度相关的人均财政收入,北三县与南三县同样差距很大。1990年北三县人均财政收入为87元,为南三县人均财政收入(126元)的69%。“九五”期末,北三县人均财政收入为206元,为南三县人均GDP(270元)的76%。“十五期末,北三县人均财政收入为314元,为南三县人均财政收入(479元)的66%。到2003年末,北三县人均财政收入为755元,为南三县人均财政收入(1006元)的75%。

9、居民收入比较一般来说,城乡居民收入及其消费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同步。1990年,北三县平均工资为1774元,为南三县(1826元)的97%,”九五“期末,北三县平均工资为5062元,为南三县平均工资(5370元)的94.3%,”十五期末,北三县平均工资为6941元,为南三县平均工资(8026元)的86.5%。到2003年末,北三县平均工资为11279元,为南三县平均工资(11775元)的95.8%.另据抽样调查资料,2003年,北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252元(海安)、3538元(如皋)、3840元(如东),南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835元(通州)、4863元(启东)、5246元(海门),数据显示,2003年南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县也比北三县最高的县高13.7%。以上收入对比资料表明,北三县与南三县农民收入水平的差距要大于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差距。

二、南通市南北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原因

综上比较,南通市北三县和南三县之间无论是经济总量、结构,经济的外向程度,还是人均水平,无论是微观企业的经营效益,还是政府财政实力和百姓收入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有的差距还比较大。差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自然地理优势不足从经济地理角度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自然地理条件。譬如说如皋市从地理位置上看,西部为广袤的高沙土地区,虽经几十年改造,土地肥力仍然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因长江天堑,如皋市与苏南张家港市虽一江之隔,但经济发展差距却越来越大,这几年如皋市已列入全省财政转移支付大县,地区财力相对贫困,由于投入不足,又反过来制约着地方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发展。由于北三县自然地理条件方面的客观限制,不可避免的衍生出一些其它方面的制约因素,譬如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及市民的思想观念等方面都不可避免的相应受到影响。

2、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影响很大,北三县经济发展的滞后与产业结构失衡,起点较低有很大关系。北三县现有产业结构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与南三县相比,其合理化程度不高。由于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对第三产业和对整体经济的的带动乏力。目前,北三县地区生产总值仍然是“二、三、一”结构,虽然二产大于三产,三产大于一产,但一产的比重依然比较高(23.2%),而苏南等发达地区一产比重已降到10%以下。在工业内部,其结构性矛盾也较突出,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行业比重较大,其它行业科技含量不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过小。

3、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面对日益崛起的电子商务,无疑是所有企业面临的商机。但是,北三县不少企业由于受管理观念、经营条件和员工素质的限制,企业信息化建设专业技术人员不足,购买软硬件的能力有限、技术产品辨认水平较低,使用环境较差,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用上宽带网,建立企业自己网站的更少。

4、政策支持不够不少私营企业享受不到政府鼓励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一些部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或部门间“扯皮”、“踢球”,不少政策在贯彻过程中被削弱,到了基层已大打折扣,有的规定甚至没有执行;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不论企业和项目如何,多为防范风险而较少介入,担保公司盘子太小,杯水车薪,尚不能满足众多民营企业的需求,另外目前也缺少向私营个体经济直接融资的市场。

三、“十一五”期间北三县经济发展优势和面临的矛盾

1、优势与潜力

北三县具有一定的经济区位优势北三县处于“长三角”的经济腹地。处于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及苏南沿江发达地区苏、锡、常的辐射范围内,且有外贸口岸作依托,兼有工贸与科技信息灵通、产品原料流通畅达的优势。当前国际资本和制造业正加速向“长三角”转移,“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浦东开发,上海自身产业升级后的产业转移,苏通大桥贯通后的贸易业的快速发展,融入苏南的步伐加快等对于北三县的未来发展预示着一种无形的带动力。再加上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行,将会形成一个全新的“世博经济圈”。在“十一五”期间,这些优势都将会得到充分的运用。从某种角度讲,北三县的区位优势其实不比南三县少,应该说各有各的特点,譬如如皋、海安靠省城南京很近,公路里程仅2个多小时,海安火车即将开通,如皋、如东漫长的江海岸线资源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能。但这两个资源优势的能量目前尚未得到很好的发挥。江苏沿江开发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北三县的辐射、带动效应将会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体现。北三县将形成以江港如皋港开发和海港如东洋口港开发为龙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江海联动将会有力地促进北三县“十一五”经济的提升。

北三县已拥有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经过近几个五年计划的努力,北三县已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基础,形成了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集团);机械电子等重工业和食品工业、新型建材、纺织服装等工业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一些发达地区在农产品(资讯 行情 论坛)深加工方面很有作为,从而使得当地经济摆脱了落后地位。北三县作为农业发达地区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及提高附加值的潜能很大。北三县处在对外开放的前沿,在“十一五”期间开放程度将得到更大的发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北三县已积蓄了较多民间资本,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及知识水平的提高,只要积极引导其投资方向,则能量空间较大。目前,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大环境已经基本形成,在全省实施沿江大开发经济发展背景下,南通市提出争做全省第一民营大市的口号,进一步营造了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良好氛围,体现了南通市上上下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心。在过去一轮公有企业改制破产后,北三县的民营企业得到了裂变式的发展,全民创业的热情较高,民间资本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为“十一五”北三县的加快发展奠定了新的良好基础。

2、困难与矛盾

北三县在“十一五”期间要有更大作为,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任务较重北三县农业劳动力数量巨大,现有劳动力素质不高,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阻碍向其它产业转移的速度,再加上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农村向二、三产业转移的人口还有可能向一产回流。“十一五”期间要使一产的增加值总量不断扩大,同时又要使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逐步缩小,难度较大。

接受上海及苏南地区的辐射较慢客观上北三县与上海及苏南地区的空间距离比南三县相对较远,长江的阻隔也不同程度减少了来自上海及苏南地区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由于受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北三县与发达地区存在心理上的落差和传统保守思想的禁锢,表现在固步自封、小富即安的思想,安于现状、不敢竞争的思想,甘愿落后、无所作为的思想,从而使得在接受上海及苏南地区的辐射方面存在无形的障碍。

南通市对县(市)带动力度不够从县域经济角度讲,县域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应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从区域角度看,南通市作为省辖市,除了行政隶属关系外,面对经济市场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对所辖各县(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带动、协调功能和整体合力愈来愈显得力不从心。

对宏观调控政策变化适应性较差由于北三县的经济基础和市场化程度比南三县相对较差,对国内外经济运行出现的波动适应能力差,反应比较敏感,地方经济更容易出现大起大落。今年以来,宏观调控政策出现偏紧迹象,对农村工业用地和投资方向的限制,有可能会直接影响“十一五”期间北三县农村工业的加快发展。

谋划篇

一、“十一五”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背景

1、国际方面“十一五”期间,和平与发展将仍然是时代的主题。谋求和平与发展、促进合作与进步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更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一场以高新技术为中心的科技革命正在全世界范围蓬勃兴起,世界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新的历史性的时期已经到来。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兴起,全球信息网络的建立,跨国公司加快发展,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强。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国际资本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国际资本流动的数量迅速增长,国际直接投资增长加快,障碍日益减少,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大调整和资本跨国大转移步伐明显加快。

2、国内方面“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结束WTO过渡期,全面接轨国际经贸规则,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出现“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趋势,中国将全面融入国际经济社会。一方面,通过全球范围资源配置和分工带来机遇,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使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另一方面,我国处于工业化和经济体制转轨中,面对更直接的国际竞争,尽管总体看在全球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但我们可以利用全球化的开放性和局限性,变不利为有利、化被动为主动,发展壮大自己。通过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近几年,通过持续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推进结构调整,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渐强,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总体看,我国已经越过了经济发展为主的阶段,进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并重、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阶段。在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下,宏观调控政策将做适度调整,但是其基本取向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十一五”期间,一方面要进一步培植和扩大国内需求,确保宏观经济总量平衡,防止通货紧缩反弹和通货膨胀重现;一方面要立足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的基本国情,以人为本,突破资源供给瓶颈障碍,全面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围绕“三大都市圈”,江苏省确立了新世纪新阶段“要在全国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作出了实施沿江开发、推动区域共同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加快苏中融入苏南,促进苏中快速崛起,把沿江地区建成全国先进生产力最旺盛的地区之一。全省沿江地区特别是苏中地区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

二、“十一五”北三县加快经济发展的初步设想

综上所述,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地区差距将继续扩大,跨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国内市场一体化趋势增强,地区间资源配置和分工协作效率提高,地区间商务成本降低,城市化发展快速,城市的数量、规模日益增加,城市的作用更加突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快“十一五”期间北三县社会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思想必须要突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在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加快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时代特点。北三县经过前三个五年计划的加快发展和结构调整,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一个较高层次,因此,坚持走内涵式经济增长之路,注重从生产要素的投入到生产技术的进步,注重从物质技术的数量到人力资本的质量,将成为“十一五”期间北三县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关键所在。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国际化趋势,北三县“十一五”期间的目标规划要跳出传统发展思路,调整优化区域产业政策要从全面振兴转向有限目标,择优扶持,重点突破,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

1、如皋:强力推进“以港兴市”战略,实现如皋经济重心南移

实施沿江经济综合开发是推进如皋跨越式发展重大战略决策,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突破口如皋市沿江地区长江岸线资源、淡水资源丰富。南通市现有160多公里的长江岸线,自然形成的深水岸线所占比例很小,绝大部分已被开发利用,唯如皋港区尚有近15公里可供开发的优良岸线。如皋港区距南通港仅28公里,距上海吴淞口约127公里,溯江而上可至南京、芜湖、武汉等沿江城市。岸线具备开辟深水港、建造万吨级泊位的良好条件,是良好的避风港,建港条件优越,可建设更多的中转货物的大型泊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南通港的发展重心将转移到如皋港区,如皋港将迎来大发展的时期。如皋港是南通市的组合港区,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宗散货中转、石化仓储和外贸运输的口岸之一,是发展临江工业和公共货物运输的综合性港区。如皋港是实现如皋经济腾飞的依托和亮点,充分利用岸线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优势,重点引资建设石油化工、钢铁加工和电力能源基地。充分利用港口优势、内河航运优势、公路优势和铁路优势,策应区域内物流总量不断扩大的趋势,在沿江地区构建河陆联通的综合交通网络,建成上海经济区、长江北岸现代化的物流中心。

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十一五”发展规划,分层次、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沿江经济综合开发根据沿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以上总体目标,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各类规划,优先发展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行重点突破、分层次、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沿江经济综合开发。重点引资建设钢铁冶炼、石油化工、机电加工、船舶修造、电力能源、生物工程、现代物流仓储、长青沙岛休闲旅游和现代重点农业板块基地。5年内,拉开新型工业化港口城市的框架,确立沿江地区在如皋市的经济中心地位,形成以一个100亿元企业为龙头,几个10亿企业为支撑,一批亿元企业为基础的沿江规模企业群体格局。用5-10年时间,形成300亿元以上的工业总量、20亿元左右的财政收入,在经济总量上实现再造一个如皋的目标。

以如皋港为核心,以开发利用长青沙、泓北沙和深水岸线等沿江资源为依托,提升沿江经济比重如皋具有沿江岸线资源,临江地区有公路、铁路、港口,结合“十五”、“十一五”期间引进外资,开发“两头在外”工业项目,建设公用深水码头,大幅度增加如皋港区的吞吐量,如皋市沿江地区将成为江北产业带中的重要节点。策应江苏沿江开发战略,充分利用如皋沿江岸线资源,以如皋港为核心,以开发利用长青沙、泓北沙和深水岸线等沿江资源为依托,按照“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的思路,高起点、高效率、高品位、高质量地推进经济的大整合、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大幅提升北三县沿江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快速提升港口经济在长江中下游的位次,扩大经济发展领域和空间,以促进如皋经济的迅速崛起。

正确处理好广义沿江开发和狭义沿江开发关系,做到协同推进,二者不可偏废实施沿江开发,是一个渐进过程我们应当处理好广义沿江开发和狭义沿江开发的关系。所谓狭义沿江开发,就是围绕沿江岸线的开发,重点规划发展用水量大、运输量大、用地量大、吞吐量大的项目,如化工、港口、物流、造船、能源等产业;而广义的沿江开发是指沿江地域的开发,主要结合本地产业发展状况,围绕中心城市发展,培植、推进沿江区域未来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如纺织、服装、汽车、电子、机械等。狭义沿江开发其载体主要是长江岸线和临江地域,相对而言属于稀缺资源的开发;广义沿江开发涉及沿江腹地,其产业范围相当广泛,但战略重点是整个区域的未来的主导产业。如皋市要抓住国际资本大举进入长三角的机遇,抓住上海、苏南产业转移的机遇,抓住上海举办世博会企业外迁的机遇,主动出击,加强对接,力争搭上长三角迅速发展的快班车。广义的沿江开发并不局限于某类产业或具体的项目,而是更多地强调发展的总体机遇,在此基础上形成地区的总体发展战略。对如皋市来说,就是在建设沿江港口化城市的同时,还要把如皋1477平方公里的全境纳入沿江战略的考虑之中。因此,无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沿江开发,我们都要做到协同推进,二者不可偏废。

2、海安:放大枢纽效应,发展站场经济,搭建苏中腾飞新平台

海安位于南通、盐城、泰州三市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发达。204、328国道和202省道贯穿全境,通扬运河和通榆运河畅流其间,新长铁路和宁启铁路在海安交汇,建设中的沿海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溧阳至海安高速公路在海安连接。海安火车站集客运站、货运站、机务段、编组站为一体,是苏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二级编组站,交通枢纽地位日益显现。海安要充分利用苏中交通优势和海安火车站的独特区位优势,高起点合理规划以火车站场为核心的建设框架,科学设定各类功能区域,协调发展各区整体效能,强力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站场经济,构建苏中经济发展新平台。

科学规划,合理分区对整个火车站场建设及周边辐射区要统一规划,高点定位,对各类功能区的规划要有前瞻性,要综合考虑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发展要求,尤其是对各类建设项目用地要留有余地。按照建设现代化多功能站场的要求,将全部火车站场区划分为商住区、工业区、仓储物流区、文化休闲区、金融服务区等,分区成片开发,所有进场单位均按其经济属性纳入相应的功能区进行建设,以便于同类生产要素的集聚和同类基础设施的集中投入。

营造域流,激活载体站场经济的繁荣,需要的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涌动。铁路营运、货运的开启为人财物的集散提供了便捷的通道,拉近了生产与原材料等物资的距离,板块经济的特色产品也将大大缩短周转时间。站场建设营造了发展的洼地,必将吸引有识之士投资开发,站场各类功能区的综合开发,本身就是人财物的有效积聚。要大力推介站场效应,叫响站场品牌,激活站场载体,使海安火车站成为知名车站,海安站场成为致富热土。

突出特色,建商贸街海安有着丰富且特色鲜明的农副产品和工业品,全县44个农产品获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4个品种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工业品中锻压、剪切机械、纺织机械、建材机械、电动工具、粉末冶金制品、丝绸纺织品及手工艺品名扬全国,畅销海内外。火车站场建设要充分利用这些地方优势特色产品,设立特色产品专业商贸区,出台措施鼓励工业生产厂家在该区内设点销售,积极培育农民经纪人进区销售特色农副产品。建立进区商检制度,凡进区的工业品或农副产品都要严把质量关,经商贸区管理机构检测,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后,发放站场商贸区商检合格证,标注“海安站场”商牌。对外树立区内产品优质形象,叫响“海安站”品牌,提高海安产品的知名度,吸引国内外厂商前来洽谈购物。

打交通牌,塑苏中物流中心站场建设要充分利用铁路、公路和水运等营造的海安交通优势,打造苏中物流中心。在火车站场带内,专辟物流园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设以区域物流为重点,以长三角和国际物流为补充,以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体,兼顾水运并采用先进物流管理技术的苏中地区知名的、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专业化的现代物流中心。物流中心的辐射效应要广、吞吐能力要强、运作机制要灵,要以物流为纽带让海安走出苏中,融入苏南,走向全国,迈步世界。

树文明风,创苏东一流服务站海安站场机务段是容机车维修、维护保养、美化亮化、机车水源食品补给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区域,站场服务功能的发挥前景广阔,要大树海安站场文明之风,以创苏东一流服务功能区的理念,搞好站场机务段规划建设,用充分利用海安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资源为机车、旅客提供物廉价美的服务,以一片诚心感召天下客,以一流的服务留住天下客,让海安人热情、好客、勤劳、质朴的形象深入人心,名扬四海。

建东湖园,兴休闲产业站场经济的繁荣离不开娱乐观光休闲人气的支撑,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产、休闲行为,休闲要求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是调节人们的生活、生理状况的消费,集文化娱乐、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朝阳产业。以开发东湖人工湖为龙头,大力发展休闲产业是火车站场服务业的重点。东湖观光旅游带的开发要以环境的优美、整洁、舒适为前提,以河豚鱼等海淡水环保特色鱼类以及猪、禽、羊特色美色为兴奋点,以东湖、神怡岛、青墩遗址、里下河自然风光为玩点,借鉴苏州乐园、常州恐龙园等著名园区的经验,高标准规划,高起点投入,高效率运作,以打造国内知名休闲园区为目标,营造特色,彰显个性,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让东湖园成为苏中服务业的领头羊,真正成为苏中人引以自豪的一片乐土。

3、如东:呼应江海联动开发,构筑如东沿海经济带

“十一五”期间,如东县要继续推进建设“海上如东”进程,按照“产业化、集约化、外向化”的海洋经济总体要求,积极调优产业结构,不断提升海洋开发层次,强势推进港口开发,倾力打造一个由港口板块和临海工业板块构成的如东沿海经济带,使之成为引领如东经济腾飞的龙头。

按照“夯实基础,项目带动,多元投入”的开发思路,加快洋口港开发进程要抓住当前省市高度重视、外界高度关注、港区建设正式启动的有利时机,积极呼应江海联动开发,继续按照“夯实基础,项目带动,多元投入”的开发思路,乘势加快洋口港开发建设进程。按照建成上海航运中心副港、服务沿江经济带、实现港工贸城一体化的基本定位,高标准制定和完善港区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在港口等级上,规划建设15-20万吨级深水码头,使其成为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配套的、长江口北侧最大的深水港口;在港口功能上,近期建设液化气天然气进口泊位,进而建设油品进口泊位,长远规划建设散货码头、远洋运输三、四代集装箱码头;港口工业上,近期建设液化气天然气发电厂,进而规划由台塑集团或其它外商投资建设以原油进口为龙头的大型石化项目,及冶金钢铁项目。洋口港开工后,港口工业区、保税区、仓储区全面启动建设,交通、商业、金融、电信、餐饮、娱乐等产业将蓬勃发展。通过10-15年的努力,使洋口港工业区形成数百亿的工业产值,建成江苏沿海新型的大型电力基地、石化基地和钢铁基地。

利用沿海资源,实现“捕养加”向“养捕加”调整,提高沿海滩涂综合利用要充分利用现有沿海资源,实现由“捕养加”向“养捕加”的调整,提高沿海滩涂的综合利用率、投入回报与产出率。首先,抓好现有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现有24家水产冷冻加工厂、80多家紫菜加工厂的生产能力,加快海产品开发的速度。提高综合利用技术,大力发展海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以鱼、藻、贝类为重点,开发小包装冷冻食品、旅游休闲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等系列,逐步形成现代化的海产品加工生产体系。培养一批自主开发能力强的科技型龙头加工企业。水产品加工要以南通袁五公司开发的贝类吐沙蒸煮速冻真空包装系列,天下第一鲜公司生产的文蛤粉、四角蛤等系列为龙头引导企业做大生产规模;醉制品加工要以洋口港水产品公司的“洋口港”系列,天下第一鲜公司的“醉八鲜”系列产品为龙头引导企业尽快形成生产规模。其次,重点建设好温州工业城。要以温州工业城为载体,发展一批以海洋医药和海洋化工为主导的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群体,形成全省海洋医药开发、生产基地。再次,快速推进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建设。实施好一期1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继续推进二期风电项目招商,形成国内最大的风力发电基地;重点推进江苏LNG和燃气电厂项目,形成国内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措施篇

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十一五”期间,北三县社会经济要加快发展,首先要在思想观念,尤其是发展观要有新的突破。传统发展观以GDP为中心,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事实上从GDP中,往往只看到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总收入的情况,看不出这背后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可持续发展观的实质就是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和持久利用。目前一些地区和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扩张,忽视对环境的破坏,某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对社会带来的损失甚至远远超过其产品本身的价值。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必将是以人与环境的和谐为出发点,以安全和低能耗为主线的。可持续发展相对于传统的发展模式无疑是一次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和转折,这种全新发展观对于保证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历史性推动。

2、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调整农业区域结构,着力培育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和品牌农产品,是北三县发展农业的突破口。北三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结合现有基础,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一、二、三产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区域化、高效化之路,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积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做大、做强、做优、做精绿色农产品品牌,尽快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含量。

发展专合组织,提高农业效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组织有的直接起着兼顾组织生产、销售、传授农业技术的作用,有的在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起中介服务和桥梁作用。在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和作用下,将有效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减少千家万户的经营风险,保护农民的利益,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效益农业的发展得到顺利实现。

搞活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为实现农业的增效,农民的增收,农村的发展,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根据自愿原则,积极开展土地经营使用权的流转,使农户手上的土地得到充分利用,为形成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通过连片综合经营耕地,逐步形成花卉、瓜果、蔬菜等生态农业与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型农场,增强土地集约化程度,促进农业机械化的使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率。

3、加快工业优化升级

以信息化为重点,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信息化是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十一五”期间,北三县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传统产业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和市场空间。重点是引导企业加快开发应用以生产自动化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使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逐步实现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和绿色化。

以技术创新为重点,着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要鼓励、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更多企业创办研发中心,通过技术入股、发明入股等形式,鼓励科研人员加快技术更新和产品开发,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开发,自我创新能力,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技术领先的高新技术产品群,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以特色园区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经济集约化程度加快园区建设既有利于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又有利于集聚产业、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要注重产业特色,高起点搞好园区规划。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完善园区功能。引进市场机制,推进园区的经营机制创新。按照现代化、规模化、特色化、外向化的要求,坚持环境建设和项目开发并重,使园区尽快成为北三县的外资集中区、产业集聚区和经济高增长区。

以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为重点,尽快提高规模企业的支撑作用,培优育强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要大力实施资产重组战略,引导企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购并弱小企业、控股同类企业、联合优势企业等途径,实现低成本扩张;大力实施资本经营战略,加快部分重点企业的上市进程;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以扩大开放为重点,努力提高工业经济的国际化水平入世后,加快工业经济的国际化进程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要在抓好利用外资的同时,鼓励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划,积极开展对外经贸活动,重点扶持一批出口超千万美元的外贸大户,努力新增一批自营进出口企业,争取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鼓励和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跨出国门,开展境外投资,承包涉外工程,提高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层次。

4、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

大力吸引境外投资“十一五”期间,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和产业看好中国尤其是向长三角集聚、苏浙沪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头等重要大事,特别要注意吸引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的产业落户北三县,努力引进一批超千万元的大项目,努力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

重视吸引国内投资进一步重视对发达地区民营企业进行招商引资。吸引这些地区的民营企业来北三县投资开发,也可同时引进其企业文化、创业精神、创新文化。吸引发达地区的企业参与本地区的旅游开发。研究国内大型国有企业的发展战略、投资方向,积极引导其向北三县扩散转移。为此,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广开社会融资渠道,激励本地人创业创新,促进社会投资快速增长。

加大信贷投融资力度有重点地推进和实施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和工程,着力扩大信贷款规模,大力吸引内外资银行进入,拓展金融业务。

接轨上海、融入苏南一是加强政府沟通。加强两地政府之间的对口联系、沟通交流,创设对接联动机制,推动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拓展经济合作空间。二是拓展企业联系。北三县不少工业企业在上海和苏南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客户网,有着比较固定的业务联系。在巩固这些业务联系同时,要促成更多两地企业联姻。面对“世博会”带来的商机,要积极参与大上海建设,服务大上海发展。三是发挥人文优势。北三县在沪创业和工作的人数众多,许多人事业有成,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资源。要充分借助这些资源,请他们为北三县接轨上海、融入苏南献计献策,牵线搭桥。四是利用会展交流。对上海大量的会展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寻找各种契机推介北三县,扩大北三县对内对外的经济交往。五是借助中介机构。更多地寻求与上海招商中介机构的合作,通过中介招商、委托招商、经济人招商等多种途径,进一步扩大招商成果。

5、加快开拓服务业发展空间

发展提高商贸流通业整合现有各类商场市场,改革和调整商贸业组织结构,推进商贸企业规模化、集团化;调整优化商业布局,建立包括大型商场仓储式超市、便民店等层次分明、形态各异错位经营、满足不同需求的商业网点体系;大力推行现代营销方式,发展品牌经营、代理配送、连锁经营,提高流通服务手段的技术含量;走内外并举之路,积极稳妥地发展外向型商业,引进国外商业资金和先进管理模式,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开拓居民住房、汽车、教育、旅游、网络、服务等消费领域,推动消费方式从自我积累型向信用支持型转变;积极拓展农村市场,提高农村消费在全社会消费中的比重。

开发旅游资源要立足于将现有的人文资源优势和城市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紧紧抓住上海主办2010年世博会契机,主动融入长三角旅游带中,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开发特色旅游,使旅游经济成为北三县“十一五”期间的“亮点经济”。要继续做好景点的包装、串连和美化工作,提高旅游的品位和知名度,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断提高旅游管理、经营和服务水平,努力塑造北三县旅游的整体形象。

拓展产业服务要逐步形成五大体系即:培育、保护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形成全国知名度高、市场认可度广的品牌体系;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体系;扶持为区域特色产业服务的现代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信息、咨询和物流配送等中介服务体系;建设适度超前、综合配套、运转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和专业化、上规模、辐射力强的原材料供应及产品展销市场体系。要以现有市场为基础,重点发展与区域经济特色相配套的专业市场和功能齐全、规模较大、辐射能力较强的生产资料专业市场、农副产品专业市场。

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房地产、教育文化和体育产业,继续发展金融、保险和证券业。规模发展会计、评估、法律、拍卖、广告等中介服务业。逐步建立多层次的社区服务网络,增加服务项目,拓宽服务领域,鼓励创办家政服务、抚幼养老、医疗保健、维修服务等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业,满足市民越来越大的服务性消费需求。

6、加快城市化进程

尽力做大中心城镇,加速城市化发展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得到迅猛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小城镇建设快步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得以从土地上解放。根据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要重点从政策的角度着力解决好广大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解决好农村居民的医疗、失业、养老保险问题。在切实解决好农民的后顾之忧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城乡之间人口转移速度,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推动区域经济向城市化发展。

运用市场机制,加强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双向互动要以工业化引导城市化,城市化推动工业化,强化县城区和中心镇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为北三县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动力。要调整完善规划,优化城镇布局。按照县城区、中心镇、一般镇等层次,实现城镇建设县域统筹、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通过改革户籍制度、优化村镇布局等手段,促进商品、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

要加速产业聚集,增强城镇发展活力县城要重点依托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吸引工业企业和各类人才进区投资创业,营造产业支撑,扩大就业领域,促进市区繁荣。发挥中心镇优势,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小区集中,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群。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构建大交通优势,进一步加强市政设施经济和配套工程建设,增扩城区市场、停车场、公厕等配套设施;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积极开展绿色小区创建活动。强化城市管理,提高城市品位,营造良好的人居和城市形象。

7、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吸引人才

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和技能要创造条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北三县仍有大量农村富裕劳动力需要输出,为增加外出劳动力就业机会,提高外出就业竞争力,要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多方面技能培训和指导,并鼓励相互间的传、帮、带,以提高培训效果。有了一定技术,外出劳动力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劳务输出的成功概率才能提高。

努力构建新世纪人才高地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开放式人才市场,实施人才开发工程和优化人才环境工程,抓紧培养一批跨世纪发展需要的高层次适用人才。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引进、培育、使用、激励人才的政策体系,营造尊知重才、崇尚创新的良好环境。不断提高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水平,继续优化调整人才结构,逐步形成各类人才柔性流动的机制。抓好人才资源配置,重点向三次产业的科研、生产、经营第一线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倾斜。

置教育于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要推进现代化教育,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重在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化社会,深化教育改革,形成培育综合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开放式现代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完善教育的布局和结构,使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衔接和沟通,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8、加快区域环境建设和环境整治

构筑生态环境,打造“绿色北三县”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全面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进一步提升城乡环境质量,把北三县建设成为水源清洁、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城市。要强化工业污染源的深度治理,对生活污染、交通污染、农业污染进行综合整治,使北三县水、声、气环境质量都优于相应功能区标准。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一批生态保护示范区。优化城市能源结构,促进土地、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和生态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生产力布局和人口的相对集中。积极利用国内外环保成熟技术和设备,开发和引进新型环保产品。尽快形成多元化投入、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环保运作机制。

创建法治环境,打造“平安北三县”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制意识。加快依法治市进程,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维护司法公正,切实加强廉政建设,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确保社会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提升人文环境,打造“魅力北三县”北三县有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资源,有宗教文化资源,有旅游资源,还有独特的长寿文化资源。要充分挖掘利用和提升这些资源,打响北三县品牌,塑造北三县魅力。

9、加快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建立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搞好城市文化定位和规划,加快推进城镇标志性文化工程和群众文化场所建设,使公共文化设施总体上达到国内县级市先进水平。注重特色文化建设,开展多层次的特色文化创建活动,争创一批全国、省级民间艺术之乡。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建立健康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坚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活跃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和家庭文化,满足居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进一步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满足市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益为重点,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医疗机构、医务队伍建设,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重视疾病预防和控制、老年医疗护理和妇幼保健工作,提高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水平;加强农村改水改厕工作,促进农村文明卫生镇村建设;重视安全生产,加强劳动保护,切实维护劳动者生命安全。发展体育事业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普及化和经常化,不断增强市民体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逐步建立经济保障和社会保障相结合的社会福利制度,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服务门类较全、服务质量较好、管理水平较高的社会服务体系。

结束语区域差距的存在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在缩小差距的过程中,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政府干预也是必不可少的,即运用政策手段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此,“十一五”期间,要加快推进北三县发展,缩小南北区域之间的差距,除了主要依靠北三县自身体制和市场机制创新外,不可忽视承担政府的调控职能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区域政策。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需要政府强化:一是要继续用好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根据国内外的经验,为均衡地区交通、科技、教育等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建设,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中,不断扩大转移支付规模,并由以下途径对落后地区进行财政拨付:第一,按人均GDP水平和人口数量为各地提供教育、科技上的支持;第二,按人口结构和经济规模,支持各地的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支出;第三,科学评估地区征税潜力和努力程度,以核定标准收入,按财政收入能力确定转移支付额度,使财政转移支付对区域人均财政收入的过分悬殊起到相对均衡的作用。因此,相对落后的县、乡、镇要面对现实,对于上述财政转移支付评估指标一定要做到求真务实,切忌好大喜功,虚报浮夸。要高度重视财政转移支付对落后地区经济的调节作用,用好用足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可以拿到这部分资金的定要积极争取,同时要努力用好这笔钱。除了用于解决公职人员的工资发放和弥补社会保障资金缺口,保证地方政权机关正常运转外,主要用于地方经济发展,如实行加速折旧政策,对国内外投资者到北三县投资新建企业的永久性固定资产实行快速折旧制度;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动用一部分财政资金对外地到北三县办企业的投资者给予投资补贴;对在北三县建立的开发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给予资助。在税收政策上,对北三县落后乡镇可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推行差别税率和对投资减免税等,以吸引企业和投资者等。二是要加强对北三县的挂钩帮扶体制。如加快草危房改造、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改水步伐,增加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进步等方面的资金扶持。扶持过程中要注意强调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通过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及时沟通、具有对各部门政策进行协调的机构、把私人企业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体等方面来实现。特别是要明确非国有投资在挂钩帮扶中的主导地位,以推动北三县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三是要推进传统产业向北三县转移。在实现区域产业战略转移中,市区、南三县以及其它经济发达地区必然要进行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向更高层次的高新技术产业转移,与此同时会将一部分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等传统产业让渡出来,要鼓励、引导这类企业到北三县去经商办厂、投资兴业,这既能为市区及南三县发展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腾出空间,又能带动和推进北三县工业化进程。同时,北三县也要主动跟进,让出产业扩展空间,增强自己在传统产业中的竞争能力。

FCR与提单的区别

FCR与提单的区别发表于2023-01-14,由admin编辑,文章《FCR与提单的区别》由admin于2023年01月14日发布于本网,共21432个字,共622人围观,目录为物流,如果您还要了解相关内容敬请点击下方标签,便可快捷查找与文章《FCR与提单的区别》相关的内容。

声明:

电子商务学生练习网络建站,网站内容大部分内容为范文,请认真核实其真实性,若有问题敬请联系管理员WXID: ai6ba8删除。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5775053793

9:00~18:00

关注我们